编程一小时
编程一小时
(Hour of Code全球城市地图)
每年的12月3日—9日,被称为「计算机科学教育周」。由美国公益组织Code.org发起的“编程一小时(Hour of Code)”活动在全球180多个国家中展开,截止到目前已有605,437,762人次参与,全世界的编程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支持。
你知道互联网科技大佬们的第一行代码长什么样吗?
比尔·盖茨13岁时,用代码写出他人生的第一个五子棋程序,20岁的他创办微软,引导了整个世界PC软件的开发;
乔布斯从小就在编码之城硅谷长大,14岁的他靠编程赚取人生第一桶金,到如今成为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风向标。
马化腾18岁考入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现在的他成功把一只憨态可掬的“企鹅”,塞进了8亿中国网民的电脑桌面。
几十年前,这群人写下了人生的第一行代码,如今他们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中国,编程教育也逐渐受到了政策、社会的认可及支持。
国家政策推进编程教育普及
2014年9月,《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提出把信息技术(含编程)正式纳入高考的考查科目之一。
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通知,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
2017年1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标准规定将小学科学课提前到一年级,每周课时不少于一节。
2017年7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指明,国家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
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网络强国战略,加强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2018年,教育部中学新课标方案发布,人工智能进课堂,编程技术纳入高考范围。
......
编创未来梦,相信编程教育必将伴随孩子们的成长,帮助他们打开认知未来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