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划重点的“编程思维”究竟是什么意思?


今年1月份,教育部公布高中新课标,结束了已经施行了长达 15 年的2003年版课标。其中最大的改变是将编程、计算思维和算法设置为必修内容。其实,早在2017年浙江、山东、北京等地已经将编程升级为高考科目。
随后重庆市教委更是下文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开设编程教育课程,小学3-6年级累计不少于36课时、初中阶段累计不少于36课时,各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编程教育专职教师。
一时间教育圈内大家都开始谈论“编程”和“编程思维”,可是在日常和家长的接触中,胖喵发现除了一些工作和编程相关的家长之外,大部分家长对“编程”和“编程思维”是一脸懵的。
那这个备受重视的“编程思维”到底是什么?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编程”是什么意思?简单的讲编程就是用于与计算机交互的人造语言,它的存在是为了深度的应用计算机。

了解完“编程”的抽象含义,我们发现编程就是告诉计算机要做的事情。
那假设我们现在要用编程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都会有哪些步骤呢?我们借此来看编程思维运行的痕迹。
步骤一
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计算部分
步骤二
划分边界:划分问题的功能边界
步骤三
设计算法:设计问题的求解算法
步骤四
编写程序:编写问题的计算程序
步骤五
调试测试:调试程序使其正常运行
步骤六
升级维护:适应问题的升级维护
从上面一个完整的编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我们发现所谓的“编程思维”体现了一种抽象交互、自动化执行的思维模式。它区别与以数学为代表的逻辑思维以及以物理为代表的实证思维。

还是有点抽象?
那现在我们一起用编程
解决一个温度转换的实际问题吧
我们知道有一些国家用华氏度计量温度
而另一些国家用摄氏度计量温度
我们发现当你百度“温度转化”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一个温度转换的小工具

可你知道它是怎么“编写”出来的吗?
掌握编程思维模式
和一些基础的编程技能
你也可以噢!
步骤一
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计算部分
分析1:直接将温度值进行转换
分析2:将温度信息发布的声音或图形进行转换
分析3:监控温度信息发布渠道,实时转换
分析4:……
这里为了方便理解,我们选择分析1进行操作
步骤二
划分边界:划分问题的功能边界
输入:带华氏(F)或摄氏(C)标志的温度值
处理:根据温度标志选择适当的转换算法
输出:带摄氏或华氏标志的温度值
步骤三
设计算法:设计问题的求解算法
根据现有转换公式:
C=(F-32)/1.8
F=C*1.8+32

算法是一个程序的核心
进行到这里
我们的程序设计也就进行了一大半
当然具体到编写程序
可能或略有不同
下面是胖喵写的转换程序

图形化编程
胖喵没有骗你吧
是不是很简单
我们按照这样的思维逻辑
理清思路,逐步分解
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一个难题
同样的道理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都可以通过这种思考方式得到解决
现在在脑海中再回想一遍
刚才的思考过程吧
然后我们再试着
把它用Python写出来

Python

是不是逻辑更清晰些了呢?
什么,有点难?
哈哈,那是因为你没学习
相关的语法等知识
我们校区的有一批孩子
马上就要开始学习Python了
他们可都信心满满噢

综上我们发现:我们的编程思维就是在这样不断用编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与强化的。

那编程/编程思维能给我们(以孩子们为例)带来什么呢?

以上部分内容
为采访四月天小学社团课的
学生整理而得
一并感谢

比尔盖茨曾说:学习编程可以锻炼你的思维,帮助你更好地思考,创建一种我认为在各个领域都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

想不想切身感受
“编程思维”的魔力?
长按下方二维码,
来和我们从编写一个小程序开始吧!



